1927年4月28日,李大钊英勇就义,时年尚不足38岁。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,北京市档案馆推出“播火——李大钊革命活动档案史料展”,通过大量图片与档案实物,介绍了李大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,其中二十余件档案首次向公众展出。让我们通过档案,了解这位播火者。
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
近百年前,北京大学学生的试卷长什么样?
展览中展出了1923年北大政治系二年级学生贺廷珊的一份试卷,这份试卷是一篇论文——“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”,字迹工整,全文不分段,只用顿号断句,不用新式标点。贺廷珊在论文中认为“自有马氏唯物史观,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,此等功绩,实为历史界开一新纪元,也是影响于史学上最大之点”,结尾盛赞“马氏真不愧为纪元人”。
这是“唯物史观”课程的结课论文,老师给贺廷珊的论文打了95分,显见对论文的高度认可。打出95分高分的这位老师,正是李大钊。
李大钊是我国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的先驱者,1920年10月起,他就北京大学开设了“唯物史观研究”课程。唯物史观是李大钊学术生涯中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的问题。1919年,在那篇著名的长文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中,李大钊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、政治经济学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,显示他此时已基本把握了唯物史观的体系。1924年5月,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大钊的《史学要论》一书,这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专著,学者认为此书是李大钊“从事唯物史观教学和研究的最终成果和代表作”。
李大钊的学术成就与其革命事业是相辅相成的。在《史学要论》中,李大钊为历史学立下这样的定义:“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,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。”正是有这样的信念,李大钊不顾一切投身到变革中国社会的大事业中。
展览中展出了四张工资条,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。这是李大钊1920年4月、1924年2月的薪俸存根,每月薪俸分上下两个半月发出,1920年4月薪俸合计大洋140元,1924年2月薪俸合计大洋280元。李大钊的薪俸虽不及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,但当时绝对属于高收入者。
李大钊将大部分薪俸拿来从事革命事业。1920年10月,在北大红楼李大钊的办公室内,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了,李大钊每月捐出80元作为活动经费。
当时,一批北大的进步师生参与到了这个组织中,刘仁静是其中之一。刘仁静入读北大时只有16岁,他先就读物理系预科,后来受到李大钊影响,转入哲学系,之后又转入英文系。李大钊称赞他“小小年纪肯奋斗”。1921年7月,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时,李大钊派去参会的代表之一即是刘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