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左传》说: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。”百姓的日子都在勤字上,只要能够勤劳,舍得辛苦,就不会没有衣食。“农果力耕,虽有饥馑,必有丰年;商果积货,虽有壅滞,必有通时。”农夫果真能够辛勤耕作,那么即便有饥馑之时也必定会有丰收之年;商人如果能够老老实实存货,即便遇有积压也必定会有畅销之时。总之一句话,只要勤劳肯吃苦,就一定有饭吃,有幸福的生活。
勤能致治。“勤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为官箴言。元朝有一本很有名的《吏学指南》,教授为吏之道,此书将勤看成是官吏的重要品质,“早入晏出,奉公忘私,虽休勿休,恪勤匪懈;呈押文字,发遣公事,务为敏速,耻犯稽迟;躬操笔砚,不仰小吏,手阅簿书,不辞劳役。”清朝《居官镜》也说:“黾勉从公,夙夜匪懈。”官员一心为公,屏除杂务,勤于政事,从早到晚毫不懈怠,使事无积滞,则必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,万民安乐。
宋代政治家、思想家真德秀认为“当官者一日不勤,下必有受其弊者。”官员一日不勤,就免不了要受蒙蔽,而一贯懒散无为,尸位素餐,就会积弊丛生,问题百出,使许多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,懒政是要不得的。
“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。”成就不朽伟业者,未必有过人之智,但必有过人之勤。正所谓天道酬勤,一勤天下无难事。(马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