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高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          高唐县监察委员会

   
  • 当前位置 >>


张载精思力践的治学之道
来源:学习时报 | 作者:gtjj2018 | 发布时间: 2020-08-20 | 2376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穷究义理 去旧来新

  张载强调治学要注重阐发义理,不能拘泥于文字。他说:“若只泥文而不求大体则失之,是小儿视指之类也。”读书须推究作者本意,把握文章的微言大义,如果拘泥于语言文字,不洞悉义理,就像小儿识物,对经典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,难有进益。因此,必须摆脱经典文本的束缚,突破“字字相校”的训诂之法,追求义理的融会贯通。

  在穷究义理的过程中,张载也非常注重潜心自得,反对固守书本的守旧行为。他认为“学贵心悟”“义理有疑,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”,只有通过心悟才能从经书中挖掘出新的义理,不断获取新意的过程就是学问日益精进的过程。他还强调治学应具有怀疑精神,不能盲从权威。“学则须疑”,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难中求得,如果在为学过程中始终处在“不疑”的状态,就等于“不曾学”。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“释己之疑,明己之未达”。

  张载甚至认为即使孔孟之言有错亦可改,告诫学者应独立思考,不能盲目附会先儒的传注遗言。正是凭借这种独立思考、大胆怀疑的治学态度,张载才能自立己说,发前人所未发,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关学体系,终成一家之言。

  艰苦力学 有恒不息

  张载强调学习贵在勤奋,“惟知学然后能勉,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可期矣”。只有勤勉不息地学习,才能日益进步。学习是一生的事业,就像生命一样,不能有片刻停歇。在近40年的为学历程中,张载反复研读儒家典籍,勤奋著述,“终日危坐一室,左右简编,俯而读,仰而思。有得则识之,或中夜起坐,取烛以书,其志道精思,未始须臾息,亦未尝须臾忘也”。张载回忆自己研读《中庸》的经历时说道:“某观《中庸》义二十年,每观每有义,已长得一格。六经循环,年欲一观。”对一篇文章能够反复研读20年,而且每次看都能有新的收获,其用功之深,可见一斑。正是通过这样长年累月的苦读深思,张载不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阐发,写下了专门的解经著作,还根据自己的体悟创作了《正蒙》《西铭》《经学理窟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名篇,逐步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建构。

  张载说“学者恶其自足,足则不复进”,告诫学者做学问不能浅尝辄止,若是小有收获就沾沾自喜,必然会停滞不前。张载将为学比作登山,越是到困难处,越要迎难而上,“今人为学如登山麓,方其迤逦之时,莫不阔步大走,及到峭峻之处便止,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”。只有那些艰苦力行、有恒不息的人,才能到达顶峰。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,做学问亦是如此。

  张载不是坐而论道者,而是起而行之者,他始终将个人的学术活动与国运民命、匡时救世紧密联系起来。从“少喜军事”、出入佛老,再到归向儒学、立志弘道,再到晚年著书立说、开宗立派,在他一生的治学实践中,治学与经世始终是高度统一的。今天,当我们回顾张载的治学思想时,不仅要传承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精神,还要学习他艰苦力学、精思力践的为学功夫。(黄卉)

×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