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,文明城市、文明村镇、文明单位、文明家庭、文明校园“五大创建”的评估标准愈发完善。
2023年以来,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“瘦身、减负、少测、低扰、降噪、提质”为思路,从制度设计、指标设置、评估方式、认定办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,既让创建成效可感可及,又让评估工作低感无扰。
如今,群众提出的意见有人听,群众身边的问题有人管,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。百姓脸上的笑容,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的暖心注脚。
弘扬时代新风 涵养文明习惯
礼金改为“寿袋”,放进20元钱和沉甸甸的大米聊表心意;菜品统一、适度减量,一桌上六到八个菜……不久前,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村民陆学超的61岁生日,过得简朴又隆重。
近年来,广西以“红白事”节办简办为切入点,因地制宜统一操办规模、宴席标准、服务队伍、礼金上限、监督管理,让群众有据可依;广东倡导“红事一杯茶、白事一碗粥”,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余事不办逐步成为新风尚……近年来,各地“红白事”纷纷“瘦身”,文明新风吹靓和美乡村。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推进移风易俗,正是“铸魂”的内在要求。
党的二十大以来,相关部门指导各地把移风易俗融入乡村治理体系,聚焦“高额彩礼”“厚葬薄养”“打牌赌博”“封建迷信”等问题,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,修订村规民约,推动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。
高价彩礼、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遏制的背后,文明新风正在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,成为乡亲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。
坚持勤俭节约、反对“舌尖”浪费,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续写新篇章。
2024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》,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。
米粒虽小,照见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;节约甚重,映射当代中国的良好风尚。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干部群众开展“节约粮食”主题宣讲会,用老一辈军垦战士开荒造田、生产粮食的故事教育大家减少浪费;西藏拉萨建立制止餐饮浪费“红黑榜”制度,定期开展监督检查……通过持续努力和全民参与,倡导节约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。
“推荐半价菜、小份菜更适合”“剩菜剩饭可以打包带走”,如今餐馆、食堂里的对话折射理念之变,节约新“食尚”正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,成为餐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识。
“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推动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,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。